1.判断句
①“……者,……也。”这是最常见的文言判断句形式。
例如:陈胜者,阳城人也。——《陈涉世家》
②“……,……也。”判断句中,有时“者”和“也”不一定同时出现,一般省略“者”,用“也”表判断例如:
例如: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——《记承天寺夜游》
③“……者也。”在句末连用语气词“者也”,表示加强肯定语气。
例如:城北徐公,齐国之美丽者也。——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
④用“乃”“则”“即”“皆”“耳”等词表判断。
例如:当立者乃公子扶苏。——《陈涉世家》
⑤用动词“为”“是”表判断。
例如:问今是何世——《桃花源记》
2.被动句
①用介词“于”表被动,如“困于心。”(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)
②用“为……所”表被动,如“山峦为晴雪所洗。”(《满井游记》)
③用“为”表被动,如“贤能为之用。”(《隆中对》)
④用“见”或“见于”表被动,如“徒见欺”(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;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”。(《庄子·秋水》)
⑤无标志被动句,如“帝感其诚”。(《愚公移山》) 3.倒装句
①主谓倒装,如:“甚矣,汝之不惠!”(《愚公移山》)实际上是“汝之不惠甚矣!”
②宾语前置,如“时人莫之许也。”( 陈寿《三国·诸葛亮传》)实际上是“时人莫许之也。”
③定语后置,如: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。”(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)实际上是“居高庙堂则忧其民。”
④介词短语后置(状语后置作补语),如:“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。”(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实际上是“于先王受地,愿终守之。”
4.省略句
①省略主语,如:“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”(《桃花源记》)(桃花源中人)见渔人,……
②省略谓语,如: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论语》)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“择”。
③省略宾语,如:“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”要(其)还家(《桃花源记》)“令作诗。”令(其)作诗(《伤仲永》)
④省略介词,如“坐潭上”,坐(于)潭上(《小石潭记》)
⑤省略量词,如“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而已”(《口技》)在译成现代汉语时,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。
5.固定句
初中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不多,主要有“不亦……乎”“有……者”“得无……乎”“如……何”“奈……何”“然则……”等。
①“不亦……乎”,表示反问语气,相当于“不是……吗”。如: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
②“如……何”,表反问或疑问语气,相当于“对……该怎么办”“能把……怎么样”。如:如太行王屋何?即“能把太行、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?”
③“以……为……”相当于“把……当作……”。如:以丛草为林,以虫蚁为兽……即“把丛草当作树林,把虫蚁当作禽兽……”。
④“何……为”,相当于“为什么要……呢”“为什么会……呢”。其中“何”是“为什么”,“为”用于句末,表反问语气。如:此何遽不为福乎?即“这为什么就不会变成福呢?”
⑤“何以”,其实是“以何”的倒装结构,相当于“凭什么……”,多用来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。如:何以战?
强化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
助己成功者小成也,助人成功者大成也,助群英成功进步者,乃大智也,大智是由中国*促进会会员,济南市十大杰出青年张维东先生于2001年创办的,专门从事学科教育、家庭教育、教育科技的综合性教育集团,总部位于泉城济南,大智始终坚持党引领一切,2016年4月,大智教育集团党委经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街道党工委批复正式成立。经过实践探索,大智打造了“智惠党建一三九”工作模式,集团相继成立了工会、团委、妇联、统战工作办公室等群团组织,在集团党委的引领下,形成了“一带一促”群团建设理念和“智惠+”群团建设模式,经过不懈努力与创新发展,集团党委获得了多项荣誉,并多次接受*及省市领导视察指导。
辅导科目: 语文/数学/英语/物理/化学/生物/地理/历史/政治
教学特点:根据初中准确知识点切片,结合当教材版本、当地考纲,同步学科辅导
适合学员:各阶段成绩学员,根据学员情况,动态调整讲解内容,拔高学科成绩
初一-初三,中考
适合人群:中考/会考备考学员
辅导学科:语文/数学/英语/物理/化学
课程特点:把握各地中考出题脉络,透析各科重难点,向中考发起冲刺
初一-初三,中考
辅导科目:数、理、化、生不同级别竞赛
课程特点:针对训练初中竞赛方法,帮助学生冲击高分
适合学员:参加竞赛、希望被各个高中录取的学员
初一-初三,中考
免费体验课开班倒计时
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,请保持电话畅通
该文章由用户自行发布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